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地锦草

地锦草

性味归经

药性:辛、平

归经:肺、肝;胃、大肠、膀胱

功能

活血药;止血药;清热解毒药

相关配伍

  1. 地锦草配铁苋菜,凤尾草
  2. 地锦草配蜂蜜
  3. 地锦草配白酒
  4. 地锦草配公猪前蹄,甜酒
  5. 地锦全配鸡肝,猪肝
  6. 地锦草配醋
  7. 地锦草配酸饭粒、食盐
  8. 地锦草配醋
  9. 地锦草配咸酸甜草
  10. 地锦草配酒糟
  11. 地锦草配米汤
  12. 地锦草配油、盐、姜
  13. 地锦草配羊草、桔梗、苍术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认证 。
阴虚发热,病证名。因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证见口干体瘦,食少懒倦,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肉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医碥》卷一)。治宜滋阴降火,选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板,鳖甲散,青蒿鳖甲汤,大补阴丸,一阴煎等方。
常见病因
素体阴虚,劳心好色,内伤真阴,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治病过程中误用等
常见症状
午后潮热,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等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者劳心好色,内伤真阴,或者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者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阳热偏盛,水不制火,而致阴虚发热。

临床表现

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辨证施治

1.骨蒸潮热
(1)证候 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见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2)治则 清虚热,退骨蒸。
(3)主方 清骨散加减治疗。
(4)方药 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甘草。
血虚,可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烊化)、麦冬。
2.邪热内伏证
(1)证候 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
(2)治则 养阴透热。
(3)主方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
(4)方药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盗汗较重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黄、制首乌滋阴;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证
(1)证候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消渴易饥,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2)治则 滋阴降火。
(3)主方 大补阴丸。
(4)方药 熟地黄(酒蒸)、知母(酒浸,炒)、黄柏(炒褐色)、龟板(酥炙)。
咯血,吐血,加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煅牡蛎。
4.阴虚发热
(1)证候 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2)治则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止血。
(3)主方 一阴煎。
(4)方药 生地黄、芍药、麦冬、丹参、熟地、牛膝、甘草。
如火盛躁烦者,加真龟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茜根,或加川续断。
5.营血虚滞证
(1)证候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2)治则 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3)主方 四物汤。
(4)方药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淡竹叶配生地

淡竹叶配生地淡竹叶、生地均走心经。淡竹叶甘淡性寒清心火,生地黄甘苦性寒滋阴生津。二药合用,一补一泻,滋阴泻火。治疗热病伤津,口渴,口舌生疮等症。

淡竹叶配麦门冬

淡竹叶配麦门冬两药均甘寒,人心经。淡竹叶善清心火,麦门冬善养心阴。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清心除烦。治疗虚烦不寐,心惊神疲,心烦口渴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