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病因
- 素体阴虚,劳心好色,内伤真阴,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治病过程中误用等
- 常见症状
- 午后潮热,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等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者劳心好色,内伤真阴,或者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者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阳热偏盛,水不制火,而致阴虚发热。
临床表现
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辨证施治
1.骨蒸潮热证
(1)证候 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见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2)治则 清虚热,退骨蒸。
(3)主方 清骨散加减治疗。
(4)方药 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甘草。
血虚,可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烊化)、麦冬。
2.邪热内伏证
(1)证候 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
(2)治则 养阴透热。
(3)主方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
(4)方药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盗汗较重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黄、制首乌滋阴;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证
(1)证候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消渴易饥,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2)治则 滋阴降火。
(3)主方 大补阴丸。
(4)方药 熟地黄(酒蒸)、知母(酒浸,炒)、黄柏(炒褐色)、龟板(酥炙)。
咯血,吐血,加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煅牡蛎。
4.阴虚发热
(1)证候 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2)治则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止血。
(3)主方 一阴煎。
(4)方药 生地黄、芍药、麦冬、丹参、熟地、牛膝、甘草。
如火盛躁烦者,加真龟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茜根,或加川续断。
5.营血虚滞证
(1)证候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2)治则 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3)主方 四物汤。
(4)方药 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